為期三天的術科考很快地結束了,全程參與表、導演組的內場考試,看了所有報考生的呈現段落,真的非常耗精神。老師們更加辛苦,要看一堆書面資料、現場呈現,還要思考問題與考生對談。
    同樣地,今年仍然有「自我感覺超良好」人參與考試,充滿高度自信地呈現準備的作品,口試時與老師的對談更可以口若懸河、似是而非,功課沒做足也不承認,想隨便呼攏矇混過去,或者乾脆不回答問題的重點。對於老師在作品或相關方面提出的疑問,不知道是因為搞不清楚狀況或是自信過高,對於「疑問」更可能表示自己的堅持是對的!當然這樣的人是極少數的狀況,否則會讓人相當痛苦!

    先說了上頭那種最特殊狀況,是因為不想在接下來繼續提到,大部分考生都是中規中矩地呈現作品,沒忽略「基本功」的,基本上都有可看性。不過,光是「基本功」這回事,感覺上就很難達成!所謂的「基本功」,對演員而言不外乎聲音、身體動作的運用、說話方式、對所選擇片段的理解程度等。常出現的狀況是,聲音太小、身體的碎動太多,或乾脆一動也不動。這種狀況會讓舞台感消失,整個表演變得沒有可看性或讓人看得很吃力。

 關於導演的基本功,最常被忽略的就是「文本分析」了!對文本的理解出現問題、隨意地詮釋文本,或乾脆放棄劇本所要表達的,無端添加一堆花邊,看起來好像很有「設計感」,實際上什麼都不是。例如,每回考試一定會出現的「荒謬劇」,對於充滿荒謬語言邏輯的文本詮釋,竟然讓角色變成一點都不像人的怪人。試想「荒謬劇」形成的緣起,到底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詭異的非人世界?

 導演組之所以不好考,的確是為了理解、詮釋一段文本,還得找演員排練才能成型。但不能因為不對文本作好分析的工作或因為有環節未能釐清,就乾脆設計花邊來矇混過關。另外更令人難受的是不懂得善待演員和觀眾的導演,用一種怎麼看都不大對勁的樣子呈現,即使演員不見得不舒服或早已被說服,看的人卻很難受。腳踏實地地做呈現,清楚自己擅長的方式和不足之處,讓整段演出看起來像是發生在「人」的世界,不是比較好嗎?

 關於口試也是相當有可看性!大部分的考生都能夠清楚地跟老師們對談,對於疑問能盡量提出解釋(而不是毫無內容地堅持己見),也能坦承什麼地方不足或是準備不夠。這樣的狀況就令人相當舒服,畢竟來考研究所是為了要「進修」,有不足才需要來補足。如果覺得自己很強、很有一套,那就不用來了嘛!老師們提出問題,也是想取得更多的認識,多了解這位學生,才能夠知道學生的狀態,做為錄取的參考依據。我就搞不清楚那種態度自信滿滿,抱持著一套自認為的道理應答得振振有辭,卻不知自己一再閃躲問題的人,來報考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或者有過度小心翼翼,深怕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不懂的不承認還瞎掰......不夠真誠或唬爛瞎掰其實真的「很容易」看得出來(別以為在場的人那麼好騙)!老師想幫助學生了解問題,學生卻一再閃躲問題或自認為自己懂,這樣怎麼可能有錄取機會呢?真的收進來的話,這樣的學生該怎麼教,應該會讓老師們很苦惱吧!

 這是今年當服務隊「陪考」的一點點心得。另外,今年呈現的片段中,莎士比亞先生果然還是最大宗,最受歡迎的依舊是羅密歐與茱麗葉,其次則是易卜生、契柯夫。當代作品其實也不少,但總數都很難超過上頭這三位大咖人物。我很納悶的是,某幾個劇本的同一段落竟然會在同一場考試中出現超過兩次,甚至三、四次之多!到底是巧合?還是已經有「考試專用經典段落」的題庫出現了呢?

 說真的,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考上的,再要我考一次也不見得還能考上!這幾天全程看過之後,大概可以理解的是,好好準備自己選定的片段,實實在在地面對它;跟老師應對時,態度真誠些會比較有好印象。我考試那時其實也非常緊張,正好在SARS期間,地板噴滿藥水害我才剛開始表演就滑了一跤,心裡暗罵「碼的更!」這種不在預設狀況中的失誤讓我悶了一下,心想完蛋了乾脆豁出去一整個演完。口試時腦筋一片空白,笨笨的回答完一些問題就結束了。天曉得我後來有上榜,怎麼想都覺得是滑那一跤的關係!那是我在舞台上「真實」的瞬間!

    對了!如果有看到這篇文章且執意要考北藝劇研表演組的話,推薦一篇文章:

    <To be an Actor>, by Janet Zarish

 想要看請自己找!鍾老師有譯成中文刊登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戲劇學刊》創刊號當中。提示已經夠清楚了!最後,當然我是看中文翻譯的版本啊!而且是為了論文亂翻書的時候看到的,可見我都沒在讀書,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阿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