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錦上添花,因我無意奉承些什麼,且始終不愛隨熱潮起舞,畢竟近月來已被媒體炒作得快令我受不了,只是忍不住想談談關於這部片的故事、形式,那些我所想望的精神共鳴。幸而在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魏導沒有想拍續集或電視劇的打算,私以為,這般感動留在當下就已足夠!我們需要的是下一部下一部更好的作品。


 那夜走出戲院,拭掉眼角殘存的淚痕,煥然一新地抖擻著,像是又活過來那樣,體內滿溢著熱潮,精神格外振奮,這是屬於自己,也屬於沉寂的演員在當下的感受。


 昨天,風雨肆虐南台灣前的那個下午,轉台看到播映至最後的客語單元劇《菸田少年》,不知為何就把頻道定下來了!也許是近來聽多了客語,生活週遭也有不少客家人之故。就這樣看完了這故事的末段,從女孩接受化療,不願意男孩看到自己憔悴容顏的那片段開始。


 關於《菸田少年》一片,其實在表演細節、場景調度上仍可更加細緻,卻不會阻擋我佇足,被這段在美濃的青春故事所感動。再回頭說說發生在恆春半島上的《海角七号》,同樣是瑕不掩瑜。便不自覺地探究起使我著迷的原因何在?


 該說是那「說故事」的方式和精神吧!


 用最純真的方式表達,於是觀眾得以如此貼近,彷如置身其中般忘我,盡情在這兩則故事裡共同經歷其中的情節,再回到自我的現實時,這段切換間的落差,猛然醒來,驚嘆:「啊!原來我還在這裡」,不止於此,震盪在體內不住地迴響,「我還在這裡,不過此刻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了!」


 我相信每個作品都有其感人之處,端看創作者本身想讓觀眾看到什麼?以及怎麼表達?與怎麼看?這牽涉到形式、手法和態度的層面,甚至是創作者的工夫、火侯、人生閱歷的深廣度等。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呈現在觀眾眼前。


 好的作品不是給一個答案或表達一種樣態,而是激發出無止境的共鳴。


 這兩部片造成我強弱不等的感受,而我同樣喜愛,大概是心念認為,我們需要屬於我們這個「時空」的作品。那種全篇說話不自然、文謅謅還以為活在現代的就算了吧!「說話」是戲劇裡頭最基礎、左右觀感的影響最大的,卻不能太過度說話、太依賴說話、太誇張說話......。真正吸引人的,卻是屬於我們風土民情的自然純真的呈現,讓真實的情感在全場流進流出。樂見這幾年來,台灣的電影、戲劇朝這方向發展,不再令人覺得看國片像在看一些不知在講哪國的國語"演"戲的陌生人。同時暗自竊喜,馬媽在我表演上的指導及自己的目標,與現下的自然風格如此近!只是不知往後在劇場界、戲劇圈中,自己能發展得如何?或者一切只是我自以為是、異想天開而已。


 最後最後,深究這兩部片吸引我的源頭,在今天才猛然發覺:「到頭來,我終究是個在南部長大的孩子」。


 言盡於此,也許再探究下去就更私密了!不好用文字敘述清楚,關於生命經歷的部份。對演員而言,最好的表達是將其轉化在舞台上,與觀眾分享。

 


小白:「看來他還是想做青春愛情故事嘛!」

小布:「是嗎?那他之前那個"台客"呢?」
小白:「唉唷~"台客"是一種質地,那只是類型啊!」
小布:「說得也是~其實他本人也沒那麼"台"啦」
小白:「......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阿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