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劇坊
蘭陵三十《
荷珠新配》
2009.05.09 14:30(彩排記者會)
@國家戲劇院


 原本是齣京劇名為《荷珠配》,當時經改編為《荷珠新配》成了蘭陵經典作,此時原班人馬齊聚一堂再造齣《新荷珠新配》,這個「新」字越來越多,怎麼看都有那麼點不習慣,大概是《荷珠新配》這名已經看夠久,也夠新了!多個「新」不就是在時間點上有個區別,而這時間一別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退伍後再度北上,不斷聽到這個時間點,先是一再看到報導傳說中的蘭陵至今滿三十,又得知我才畢業不久又回來窩著的這所學校,從籌備至今快要滿三十...。這數字總暗示著我,再過半年也得跨過三十。我說我怎麼不是生得早一點?或乾脆晚個幾年?

 早先踏入劇場界,知道有「台灣小劇場史」這回事,《荷珠新配》肯定是被一提再提的,可惜所聞所知,不外乎口耳相傳或書籍文字,無緣躬逢其盛。比起較遠的希臘悲劇、莎翁經典、布萊希特史詩;還有點遠的皇民劇、新劇...,我們只能很認命地從文本和圖像中揣摩時代背景、文化樣貌,來拼湊那點線索,而紀錄中所謂「開啟台灣小劇場史」的蘭陵和當時的代表作《荷珠新配》,這個三十年的時空距離,才真是曖昧得教人不知該如何想像。

 開演時,一張張老照片搭配文武場,加上似是遙想當年的唱腔呢喃著,一會兒就把場子拉到我未曾參與的那個年代。由此,這齣戲於我而言,時間上的意義大過於其他!那時的小夥子們如今各擁一片天地,舊戲新演共聚一堂,再加上新生代演員做了個三種詮釋的荷珠(劉若
瑀、馬汀尼、郎祖筠)﹢趙旺(李國修、顧寶明、趙自強)﹦《荷珠新配》復刻版。雖然歲月饒不了人的體力,卻可見老練的表演架式和精神,我終於得以在這個下午更清晰地揣摩當時是怎樣的空前盛況。

 《荷珠新配》要如何新?除了簡化的身段動作和更貼近口語及現代語彙的說話方式,文武場音樂也玩了套新的花招,鑼鼓點吹奏樂熱鬧不減,更變調加入兒歌真讓人傻了眼,為整齣戲詼諧逗趣的基調加了不少分。除了第五幕中段之後的節奏漸漸疲軟(也許文本篇幅或演員體力等因素)外,幾乎是場道地的師長級示範演出,得見老師們詮釋各角色的方式、個人質地、控場能力和演技。當然,在老師們精湛演出之餘,偶然見到「吃螺絲」,還幾乎一個接一個,每人各吃一句,那種意外的驚喜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只管玩,別把它當作是在演戲」吳靜吉博士似是這麼說的。幾年後,我才明白,這正是劇場有趣的地方。

 像是參加場同學會,在這不算短的時間過後,回首1980年代的樣貌,被搬來2009時會是長什麼樣子?《新荷珠新配》將整個劇院渲染成邊際模糊的時空,在年歲曖昧的氛圍裡,他們像是從過去走來,我像是走向參與過去,到現在這個過渡點交會相聚,而這個「新」,自然成為一個動詞、一種現在進行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阿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