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0春季公演
《無路可出》&《九歌》
2010.03.27 14:30
@北藝大戲劇廳

無路可出&九歌

 在學校工作一年多,已經充分理解,雖然待在同一個地方,感覺卻與學生時期截然不同。唸書時,雖然老在表演上過關卡關撞牆挑bug,大體上仍是自在的;工作就不同了,有責任、壓力,和一堆有的沒的鳥事情...,幸好還有戲劇學院這塊能讓我覺得完全舒適放鬆的場域!這檔兩齣戲都是畢業製作,所謂畢製,就是要把在學精華濃縮提煉,綻放火花的一種儀式。呃...不知道為什麼一開始就岔題了,也許是前陣子感嘆著在這山頭第六年,即使景物依舊,人卻來來去去,感受上的樣貌也與一開始差很多...之類的。後來才發現,神經質的那天怎麼好巧是特別的時間點-與我畢業製作同一日期,不過我的畢製已是三年前的往事,那時幫忙我的大一學弟妹,今年已大四要畢業了。啊~多愁念舊的人哪,免不了在春天犯個症候!

 好了,岔題鬼退駕!要來談正事了!關於這檔演出,更多訊息在上頭圖片按一下就會出現,在此不再多說。總個來說感覺還不錯,兩齣看完後,離開的步伐是輕快的!

※與過往世界閉絕,何去何從?抱歉,無路可出!※

 照例,看演出的習慣總是用歸零的狀態進場,即便是知名的翻譯文本,我也不大事先做功課,就算以前看過讀過工作過,也要盡量丟掉忘掉,以免影響看這全新呈現的純粹印象(其實是懶惰是藉口)!這無路可出就一個場景-房間,或者該說是長得像房間的牢房。背景環境是人死後的想像世界,素昧平生的已過往的一男二女(外加一侍者),在這間房遭遇後的狀態和過程。

 文本的語言無甚翻譯後唸起來不大對勁的問題,不過演員的狀態,一開始讓人難以進入。不知如何形容得精確,應可說是有點「僵硬」,是因為演死人的關係嗎(誤)?說不上是不放鬆的那種,而是類似「裝模作樣、裝個樣子」(台語有個詞可以把這狀態說得更精確,但不好用文字表示,這詞讀音是"gik chi le kuan",請酌參)。演員為角色"裝個樣貌"也不是不好,這可以很外在地在第一時間刻版地讓觀者看出他可能是怎樣性情的人,卻也會在一開始就讓觀眾猜到戲接下來要怎麼走,而且看起來不大舒服。起先整場就這麼縈繞著僵硬感,戲到中間時,終於漸漸"熱"起來!演員放開來做了,連說話的樣子都有微妙的變化,打破一開始我以為「啊~又在朗誦台詞讀劇本了」!這方面其實挺可惜的,如果能調整到開場時的狀態就這樣自在,整個呈現的氛圍和張力也許會更好。畢竟一開始就感覺到緊繃,到後來更緊繃的時候,我早就麻痺了。

 也許是緊繃感,我不時想到「奪魂鋸」這類電影的氛圍,在密室中,等待被凌遲的恐懼感與絕望值逼在破表的臨界點。在這不是肉體的,而是個人私密層面,要像洋蔥一層層被剝開,在素昧平生的人面前,細數缺陷弱點,像是死後重檢自己人生與徹底懺悔的儀式。同時,察覺自己的生前被定論、被遺忘,回到純粹只剩自己一個的孤獨。其實...,這種事我說不大清楚啦!還硬是擠了那麼幾句出來,實在勉強。也許對死亡世界沒能具體揣摩,本身又無甚宗教信仰,生死觀模稜兩可,於是我以為,這像個死後世界的想像命題練習,最終仍是談著人性與黑暗面。

 

※九歌新解,絕不是只唱個九首歌而已※

 〈九歌〉,《楚辭》中的一章,傳為屈原改寫楚國民間祭神樂歌而作。國中課本讀過其中一篇〈國殤〉,大學選修《楚辭》時,對整部經典有較完整的涉獵,即便如此,不才如我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依稀印象《楚辭》描敘範圍廣大,除社稷民間、山水草木,更夾有文人憂思。溫婉爛漫的南國風韻,山雲飄渺、曖昧情懷,是我感受上的印象。回想大學讀《楚辭》的過程,對草木描述的名詞尤感痛苦,種類繁多且艱澀罕見的字句比比皆是。但內容的想像空間遼闊,時而俯思、時而飛翔。同學間閒聊起,會拿屈原解嘲(大不敬),說什麼太鬱悶嗑藥寫出來的、與楚懷王間不只是君臣之情,搞不好還有斷袖之癖之類。有的沒的八卦話題,不是我們首創,而是後人著述提起,我以為這是提升讀《楚辭》興致的必備要素(誤)

 當今讀《楚辭》,因著文字語言的用法慣性,實在不易入門!《九歌》這齣作品,像是一種讀後感的詮釋,也像以現代年輕人語彙撰述的導讀入門,以肢體及畫面表達意像,原創饒舌流行樂曲敘述內文,頗為新奇有趣。舞台畫面變化精彩,像原野、像城市、像水族箱等等,搭配DV投影,詮釋的氛圍表達得更完整,有畫龍點睛之效。文本則是拆解重組而成,以關鍵字及意象行之,多圍繞在屈原對楚懷王的憂國之情、思君之情、愛慕之情,有幾個片段令我差點動容!導演朱芳儀應是擅長拆解後重新演繹的詮釋方式,去年六月,幫同是所上導演組的陳大任演出導IV期末呈現《第十二夜》,同場演出的另一組就是朱芳儀,同樣把《第十二夜》拆解後,抓取情境、關鍵來重組文本。前後相較,《九歌》在表達上清晰得多,總體完整度也更高!演員肢體俐落、口條清晰,撇除技術上的小狀況,整場有歌有舞有戲,就算是完全不懂的觀眾,也能抓得一些感受。

 篇幅安排和演出時間過長是必須提出的問題,這跟一些意象詮釋或舞作很像,明明已經清楚表達情境,接著即可俐落地打上高潮,然後看是要急收或漸弱之類的把作品完成即可,卻不知是貪多或收不回來,到後來會變得不知所云,甚至讓觀眾失焦疲乏。在這齣作品不嚴重,但看似岌岌可危!開場上古情境般的舞蹈、肢體,接上現代走秀的過程好長,怎麼看好久了才出現美美書法字投影著「導讀」,那剛剛那些是...(搔頭)?接下來也有些可以更精煉簡潔的部分,在此不一一贅述。另外的狀況則是,片段過多、部分暗場銜接未妥善處理,實在很容易讓感覺一下子冷卻光光,一直暗亮暗亮的眼睛也好累(老了)。

 整個來說,劇組很努力要做得很好,但不一定非得要全都做得好滿好滿,剪裁得剛剛好才是最好!畢竟看演出不是像老太太搭火車的笑話那樣「最便宜的票坐最久比較划算」,時間長度不是問題,表達恰到好處才有關係!我最喜歡的是,看到演員演出有意識著這是給觀眾看的,準確敬業地做好自己的角色,沒有搶沒有多也沒有少,很舒服!這也是之前提過的,演員不用以為在場上沒"表現"到,就成了導演的魁儡,好好對待自己的角色和觀眾,就是個好看的演員!這是自己身為演員的感受心得。

 這段是題外話,與製作狀態無關,卻是一直以來為過來人詬病的狀況。每檔演出不乏有親友捧場,少數在學的學弟妹(歷屆皆是),當台上出現自己麻吉或班上特色人物時,難免有亂叫亂笑的狀況!殊不知這會影響一般觀眾看戲的感受,他們並不知道你們在笑什麼?哪邊好笑糟糕怎麼看不出來?看演出的情緒被打亂、感受被混淆...。學弟妹們不是惡意,卻不經意做了不尊重其他觀眾的事。屆屆如此,雖然深知寫出來也多半沒用(憑我?誰要聽我勸啊?哪來的"咖小"),我終於忍不住寫了,下次再進去還是會發生亂叫亂笑的狀況,而我只是為一般觀眾叫屈。

 



 一個很舒服的下午,謝謝這場演出兩個劇組的努力!看著舞台上來去的身影,從早先熟悉臉孔到現在幾乎陌生,一屆屆交替著在這裡綻放!那一張張專注的神情,讓我感受到演出是幸福的!一群人為著同一件事努力,感受不斷在台上台下交互流動,拿心思情感跟觀眾分享,很棒的一件事!也因為如此,即便自己辛苦地走著,無論如何,努力爬也得跟劇場繼續扯上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阿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