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人館的《藍天白雲》在台南人劇團戲工場演出
首演的白天我們把劇團的旗子拿到樓下和路口的空地插上
這讓我想到昔日的劇院有演出時總會升起小旗的告知

然後是在台南止息了一個多禮拜的頭痛之後思考開始清晰


一是關於「戲劇批評」
「批評」一事似乎被當成是學院派的專利
這是整理戲劇的追求與進步的一大指標
但批評者的角度卻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觀眾
觀眾有各自的背景和想法
也有各自的心情和態度
《藍天白雲》或許難以讓批評者得到好感
但一般觀眾又做何感想?
好惡是主觀的
這齣戲一定不是特例
而是每一個製作都會面臨的問題

《藍天白雲》讓我想起去年某大陸戲劇教授(抱歉我忘了他的名)所提出的觀察
他觀察上海小劇場(是小劇場而非實驗劇場)的生態
認為上海小劇場屬於「白領階級」工作之餘的休閒喜好
內容無不是情愛糾葛、小市民心情之類的演出
很符合大眾胃口
卻不會是批評家或劇場工作者眼中「劇場藝術」

從票房和迴響的獲得似乎比紙本上的評價來得實質而大有助益?
「藝術」的定義在個人的標準和認知因人而異?
但戲劇終究是要面對觀眾的
這或許是個有趣卻不可能得到共識或達成平衡的問題


二是「機器」使現代人怠惰
機器創造音像、保存音像、重現音像
現代人可以不進劇院、不去聽演奏會演唱會
隨時讓身心在影音中獲得刺激
但我認為機器會是一道牆
它削弱了現場演出所能造成的衝擊
雖然取得方便、甚至在金錢上的花費更低
卻少了視覺、聽覺和感知上第一手獲得的生命力


三是「山」的思考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

以寫實表演為例
未受訓練、對戲劇一無所知的我
能很「自然」地在舞台上表演
雖然一看就知道是沒受訓練的演員
卻不容易有「不自在」的動作出現
這是第一個境界

開始接受訓練、正在對戲劇深入探討的我
在舞台上難免因既定形式、被要求、設計上執行的難易
而表現得不得體,毫無「自然」可言
甚至可能出現僵硬的機械化動作或是毫無說服力(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表演
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渡期(在此「漫長」指的多半是心理時間)
我正在這個第二個境界「見山不是山」的泥淖中求生
爬得起來就能存活,不然就死了
因為我已經不能回到第一個境界了

最後又回到「自然」的表演
這個「自然」是純熟的
能很輕易的達成動機
對觀眾的穿透和感染的程度很強
我景仰這樣的演員,並且記住他們的表現
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到達這個第三境界

畢竟我不是個有「天份」的演員


四是台南人劇團採用的「聲體譜」的重新思考
延續自上個思考的方向
身體、聲音、節奏等表演環節
要再審慎的面對

關於此點我不願多想或多說
畢竟這只是一種表演方式,而且也還沒被我詳細了解
在舞台上要做到「自然地呈現」必須花費相當的工夫
「山」是精神、是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阿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